查看原文
其他

科“济”周报 | 国内首次!“天籁”立新功

关注前沿的 科济 2022-08-25

►►►

2022年4月18日-4月24日刊


1

国内领航科技


1. “天籁”立新功

《天文学家电报》近日报道,国内首个暗能量探测实验设备——“天籁实验阵列”发现一例新的快速射电暴。该快速射电暴位于猎犬座方向,被探测到的时间为北京时间2022年4月15日凌晨1点26分40秒。


“这是天籁实验阵列首次探测到快速射电暴事件,也是国内首次用射电阵列探测到快速射电暴。”4月24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天籁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指出。

快速射电暴是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非常年轻的新兴领域,2007年,人们首次发现快速射电暴。事实上,它并非罕见事件,每天大约有上千起快速射电暴事件的信号抵达地球。然而,由于其持续时间短,难以捕捉和探测,关于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至今仍不明确



此前,“中国天眼”也探测到不少快速射电暴。“相比‘中国天眼’,天籁实验阵列的优势在于望远镜的视场很大,使用数字波束合成技术,可以同时监视天空多个方向,本事件也是国内首次使用合成波束技术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陈学雷说,这一技术更适合快速射电暴的盲寻,找到后也可为“中国天眼”等其它射电望远镜提供预警,这将有助于科学家尽早揭开快速射电暴的神秘面纱

(来源:公众号 科技日报)


2. 上海交大崔文国团队开发新型针灸运载水凝胶,精准定位病灶治疗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病损重点实验室)崔文国教授团队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上发表题为:Transporting Hydrogel via Chinese Acupuncture Needles for Lesion Positioning Therap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水凝胶-中国针灸”体系,利用中国传统针灸的优势微创精准突破体内物理屏障将水凝胶递送于病灶,并巧妙利用针灸尖端的螺纹结构成功将水凝胶留置于病灶内,通过水凝胶缓释药物实现精准的病灶定位治疗,也开启了中国针灸生物材料的研究。

该“水凝胶-中国针灸”体系也有望对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病灶定位治疗。螺纹针灸轻松突破了软骨下皮质板这一坚固的物理屏障,并成功将水凝胶递送至软骨下骨,持续释放药物抑制软骨下骨的异常重塑,从而改善膝关节软骨的力学环境,抑制了软骨细胞的凋亡,同时缓解软骨的退化和降解,最终缓解了骨关节炎病情,实现了靶向软骨下骨的病灶定位治疗


(来源:中国生物科技网)



2

国际领航科技


1.华人教授团队提出“全息砖”,实现超强全息3D显示,扩展视角和图像尺寸

现有基础上全息产生的视角在 1~2 度左右,如果观测角度过大就无法看到物体。而在华人教授初大平带领下所研制的,被称为“全息砖”的疏积分全息(Coarse Integrated Holography,CIH) 可以利用拼接空间中不同角度上每一个角度上的两度左右,以达到 30-40 度甚至更大的空间视角。除此之外,研究人员采用了新的方法,通过拼接所显示的不同部分全息图来得到无缝拼接出的空间图像, 使全息在三维层次变大。最终做出一些既能提供大视角,又能利用全波段信息的“全息砖”单元,并通过光学设计,使得每一个产生的全息图在无缝拼接后,能将显示的 3D 图像在空间中融合起来。该系统允许对多个被称为“全息砖”的疏积分全息(CIH)显示器进行无缝空间拼接,达到了在视角和图像尺寸方面均大幅提升的全息 3D 显示效果。



(来源:公众号 DeepTech深科技)


2.新型酸纳米胶囊研发成功,缓慢释放酸物质,延长酸的使用寿命

为了控制物质的释放,在其外套一个纳米胶囊是一种很时新的做法。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国立大学麦德林分校的一个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酸纳米胶囊,其具有定制的破胶温度,可用于控制酸的释放以溶解细颗粒。相关成果4月2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的《能源与燃料》上。

在本研究中,科研团队以氢氟酸(HF)为核,以树脂/沥青质(R/a)混合物为壳,合成了不耐热纳米胶囊(NC)。对于储层温度下氢氟酸的控制释放,可以通过改变树脂/沥青质的比例,从而形成具有不同软化点的壳。



科研团队把NC分散到注射盐水中,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胶囊酸,这样的胶囊酸可称为纳米流体(NF)。在120°C温度下,对作为对照的游离酸和胶囊酸分别进行pH值测量、防腐能力和溶解动力学测试。研究测试结果表明,酸纳米流体(NF)的pH值为5.67,而游离酸的pH值低于1,说明纳米胶囊对氢氟酸颗粒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得氢氟酸释放变缓。相对于酸纳米流体,游离氢氟酸的腐蚀速率高出94%;在溶解动力学方面,在前20小时内,使用胶囊酸的溶液的溶解速率也会降低至70%。

科研团队表示,氢氟酸纳米胶囊的开发,可以延长酸的使用寿命,减少刺激过程中的腐蚀

来源:中国科学报)


3

趣味科技速递


坐地铁戴耳机,会损伤听力吗?

坐地铁戴耳机可以说是现代人的标配,一来漫长的地铁通勤时间是一天里难得属于自己的时间;二来可以阻隔外界的声音,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

那在地铁上戴耳机会损伤听力吗?

可能还真要小心。

倒不是和戴耳机有关,而是在地铁比较嘈杂的环境下,大家会不自主地提高耳机音量。

在一项关于 30 名在校大学生的听力实验中显示,在模拟地铁噪声(75 分贝)的环境下,受试者佩戴头戴式及入耳式耳机的舒适音量,均高于最高音量的 60%,所有人都超过了安全范围

不信,你回头看看,进入地铁后,你的常用音量是多少——很多人甚至可能不自主地调整到了最大音量。

当外界的声波进入耳朵后,会先被耳膜转化为震动,继而被听小骨传到内耳的耳蜗,然后由耳蜗里的毛细胞将震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而过大的音量会让耳膜和听小骨产生更强烈的震动,剧烈震动会直接损伤耳蜗毛细胞。

另外,过度刺激所造成的代谢超负荷,也会损伤毛细胞,造成大量毛细胞死亡。

毛细胞属于神经细胞,死一个少一个,无法再生。失去毛细胞会让声音传输受影响,听力因此不完整了。

那怎么解决呢?

1.让耳机内的音量保持在最大音量的 60% 以下,或许可以选一些不需要听清文本的音频(比如音乐),也会降低想听又怕伤耳朵的焦躁感。

2.下了地铁就摘下耳机,让耳机放松一下吧,一般建议戴耳机时长不要超过 60 分钟。

3. 可以尝试选择降噪耳机,效果好的降噪耳机,能让我们在噪音环境中,保持耳机音量和安静环境时差不多,不会调得过大。

(来源:公众号 丁香医生)

以上就是

本期科“济”周报的全部内容

锁定下期科济周报

科济带给你

更多新鲜科研科普资讯


推荐阅读




来源丨综合整理自中国科学报、中国生物科技网、公众号科技日报(ID:kjrbwx)、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DeepTech深科技(ID:deeptechchina)等

文案 | 黄佳妮、屈柯行

编辑丨林   可

校审丨郭宇婷

责编丨孙羽捷、张绣宇


更多前沿要闻

请关注同济大学学生科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